与行业其它500W+组件相比,BOS至少可以节省8~9分钱每瓦,整体优势显著。
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,深入推进可持续性管理,融入全球话语体系,努力形成企业推动绿色发展的国际引领。强化建筑节能,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,推广采用高效节能设备,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解决用能需求。
能源消费达峰后,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,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增长,电力行业不仅要承接交通、建筑、工业等领域转移的能源消耗和排放,还要对存量化石能源电源进行清洁替代,必须作出更大的贡献。深化应用新能源云等平台,全面接入煤、油、气、电等能源数据,汇聚能源全产业链信息,支持碳资产管理、碳交易、绿证交易、绿色金融等新业务,推动能源领域数字经济发展,服务国家智慧能源体系构建。鼓励各类资本进入低碳技术研发领域。推进电供冷热,实现绿色建筑电能替代。二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电力保障的关系。
围绕电能替代、抽水蓄能、综合能源服务等,加强碳减排方法研究,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碳减排服务,从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,通过市场手段统筹能源电力发展和节能减碳目标实现。(五)推动能源电力技术创新,着力提升运行安全和效率水平15.统筹开展重大科技攻关。全面完成北方地区煤改电任务,累计完成1063万户,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。
全力推动新能源发展,促进能源供给清洁化。为分布式电源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免费服务。加强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、循环再利用和电网废弃物环境无害化处置,保护生态环境。13.强化公司办公节能减排。
一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系统安全的关系。加强信息公开和对外宣传,积极与政府机构、行业企业、科研院所研讨交流,开门问策、集思广益,汇聚起推动能源转型的强大合力。
通过价格机制,调动用户节能降耗和参与需求侧响应的积极性。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,建成覆盖176个城市的高速公路快速充电网络,搭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,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。深挖工业生产窑炉、锅炉替代潜力。(三)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,着力提高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9.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。
2020年底,公司经营区清洁能源装机7.1亿千瓦,占比42%。一是我国实现碳中和时间紧难度大。四是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,构建可中断、可调节多元负荷资源,完善相关政策和价格机制,引导各类电力市场主体挖掘调峰资源,主动参与需求响应。二是加强能效管理,加快冶金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用能转型,提高建筑节能标准。
推动氢能利用,碳捕集、利用和封存等技术研发,加快C02资源再利用。国内外研究表明,随着风光等电源发电量占比的快速提高,为消纳新能源付出的系统成本将会明显上升,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不能完全实现对冲。
要按照全国一盘棋,统筹好发展与安全、政府与市场、保供与节能、成本与价格,研究制定政府主导、政策引导、市场调节、企业率先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国家行动方案,整体实施、持续推进。十四五期间,公司经营区替代电量达到6000亿千瓦时。
加快已开工的4163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建设。欧美主要国家已完成工业化,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;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,能源电力需求还将持续攀升,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存在强耦合关系,必须探索一条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情况下,既要保障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,又能实现碳减排的务实路径。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,深入推进可持续性管理,融入全球话语体系,努力形成企业推动绿色发展的国际引领。强化建筑节能,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,推广采用高效节能设备,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解决用能需求。能源消费达峰后,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,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增长,电力行业不仅要承接交通、建筑、工业等领域转移的能源消耗和排放,还要对存量化石能源电源进行清洁替代,必须作出更大的贡献。深化应用新能源云等平台,全面接入煤、油、气、电等能源数据,汇聚能源全产业链信息,支持碳资产管理、碳交易、绿证交易、绿色金融等新业务,推动能源领域数字经济发展,服务国家智慧能源体系构建。
鼓励各类资本进入低碳技术研发领域。推进电供冷热,实现绿色建筑电能替代。
二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电力保障的关系。围绕电能替代、抽水蓄能、综合能源服务等,加强碳减排方法研究,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碳减排服务,从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,通过市场手段统筹能源电力发展和节能减碳目标实现。
(五)推动能源电力技术创新,着力提升运行安全和效率水平15.统筹开展重大科技攻关。(一)做好顶层设计,加强政策引导1.统筹制定总体方案和具体措施。
能源领域碳排放总量大,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,电力系统碳减排是能源行业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,碳达峰是基础前提,碳中和是最终目标。建立工作考核机制,制定监管措施和核查制度,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。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,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,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。2.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。
围绕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加快实施新跨越行动计划,同步推进基础理论和技术装备创新。积极支持煤电灵活性改造,尽可能减少煤电发电量,推动电煤消费尽快达峰。
二、能源电力碳达峰、碳中和路径研究2020年9月22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,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,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加强发电、用电、跨省区送电等大数据建设,支撑全国碳市场政策研究、配额测算等工作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就。面对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,我们要以更大决心、更强力度、更实举措,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和需求侧响应双侧发力,解决双高、双峰问题,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。
优化送端配套电源结构,提高输送清洁能源比重。(一)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,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1.加快构建坚强智能电网。推进大容量高电压风电机组、光伏逆变器创新突破,加快大容量、高密度、高安全、低成本储能装置研制。制定需求侧响应政策措施,引导全社会全过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行为。
推动电动汽车、港口岸电、纯电动船、公路和铁路电气化发展。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,既要统筹好常规电源发展,还要更加注重需求侧响应。
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的融合创新和应用,促进各类能源互通互济,源网荷储协调互动,支撑新能源发电、多元化储能、新型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。近年来,累计实现替代电量8677亿千瓦时,相当于减少散烧煤4.8亿吨、减排二氧化碳8.7亿吨,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7%左右。
煤电充分发挥保供作用,更多承担系统调节功能,由电量供应主体向电力供应主体转变,提升电力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能力。我们强烈感受到,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,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,面临诸多严峻挑战。